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行動自由是我們常常忽略的幸福,直到某一天,關節炎症狀出現才讓我們發現,走路、彎腰、甚至抬起手臂都成為一種挑戰,讓生活充滿限制與不便。
但是,這並不是衰老的必然結果,而是一種需要重視的健康問題,以下就讓我們好好認識關節炎症狀有哪些,採取正確的預防與管理措施,不僅可以延緩病情,甚至能避免對生活的重大干擾。
骨骼之間並非直接相連,而是藉由「關節」完成支撐與活動。
關節裡有一層軟骨,它就像骨頭之間的墊子,可以減少摩擦和碰撞,保護骨頭不受損傷,同時,關節裡還有滑液,就像機器裡的潤滑油,幫助我們的關節能更順暢地活動。
然而,隨著年齡增長、過度使用、疾病或其他不明因素影響,軟骨可能逐漸失去彈性,此時關節再承受過大的壓力或姿勢不當時,就可能會引起發炎、疼痛或行動不便,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關節炎。
雖然關節炎症狀看起來相似,但實際原因各有不同,急性關節炎症狀可能帶來明顯的紅腫與疼痛,而慢性關節炎症狀則多為隱隱作痛與僵硬感,會對日常活動造成長期的影響。
關節炎主要有4種類型:退化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痛風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。
以下將逐一解析各自症狀及致病原因是什麼。
【退化性關節炎】
又稱為「骨關節炎」或「變質性關節炎」,是關節炎中最為普遍的一種,好發於40-60歲的中老年人,主要是因為軟骨隨著時間磨損,無法有效吸收骨頭間的衝擊,導致關節疼痛,像膝蓋和髖關節這些經常承受壓力的部位,更容易受到影響。
近年來,骨關節炎也有年輕化的趨勢,除了年齡引起的自然退化外,像是運動員或長期從事粗重勞動者,因過度使用關節,容易加速軟骨磨損。
除此之外,曾經受過關節損傷、骨折,或罹患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樣的慢性疾病,也可能引發全身性發炎症狀,進一步損害關節。
其他因素還包括肌少症(肌肉量不足)、體重過重(增加關節壓力)和家族遺傳等,這些都會增加骨關節炎發生的機率。
無法久走或久站: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,關節疼痛或不適。
關節僵硬:特別是在維持同一姿勢太久後(如久坐或久站),關節會變得僵硬,必須稍微活動一下才會恢復靈活。
關節發出聲音:走路或活動時,關節可能會發出「喀喀聲」。
關節無法完全伸直: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,通常會造成膝關節內側受力較大,內側的軟骨就會加速磨損,導致內側關節間隙變小,兩腿逐漸變成O字型。
【類風濕性關節炎】
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會不斷進展的自體免疫性疾病。
好發於30-50歲,但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出現,其中以女性最為常見,而家族史是非常重要的風險指標,其他的環境因素,像是抽菸或不良飲食習慣與感染可能是誘因。
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會隨著病程逐漸加重,全身的關節以及關節外組織器官都可能會受到影響,例如皮膚,眼睛,肺臟,心臟,腎臟與神經系統等,對生活影響巨大。
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:
初期症狀:
關節腫脹:按壓時感到疼痛。
晨僵現象: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典型特徵之一,患者在早晨起床時,會感到關節僵硬,通常持續30分鐘以上。
關節疼痛:特別是手指、手腕、腳趾,對稱性出現。
晚期症狀:
關節損傷及變形:未及時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可能導致關節腫脹,破壞關節變形,如手指出現「天鵝頸變形」
全身性併發症:包括血管動脈炎、神經病變、肝脾腫大、心包膜炎、腎病變、以及全身症狀:貧血、發燒、體重下降。
【痛風性關節炎】
提到痛風,許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半夜或清晨突如其來的劇烈疼痛,這正是痛風性關節炎最典型的症狀。
痛風是因為體內「普林」代謝異常或是腎臟無法順利排出尿酸,導致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過高,當尿酸在關節內沉積,進而引起關節的紅腫、疼痛。
血中尿酸濃度愈高且持續愈久,發生痛風的機率也就愈高,不過,需要注意的是,不是所有尿酸偏高的人都會罹患痛風,因此,正確診斷對於早期處理和預防併發症是非常重要的。
此病通常好發於30-60歲的男性,以及停經後的女性,它還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,家族中如果有人有痛風病史,後代的發病機率也會提高。
痛風性關節炎症狀:
關節紅腫熱痛:受影響的關節會出現明顯的紅腫、發熱,並伴隨劇烈疼痛,初次發作多見於腳趾關節,尤其是大腳趾。
突發性劇痛:常常在半夜或清晨突然發作,疼痛非常劇烈,甚至連被子輕輕碰到關節都會感到難以忍受。
全身性不適:除局部症狀外,患者還可能出現頭痛、心悸、發燒、全身不適、甚至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。
有許多原因會導致身體產生過多尿酸,例如體質、肥胖、高血脂等;而尿酸排不出去的原因,則包括水喝太少、腎臟功能不好、高血壓、高果糖飲食、過量飲酒或個人體質等因素,都會導致尿酸累積在體內,增加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風險。
【僵直性脊椎炎】
主要是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和脊椎發炎,隨著病情進展,可能導致脊椎僵硬和變形,這也是該病名稱的由來,它的典型症狀包括腰酸背痛或臀部疼痛,這種疼痛通常是隱隱作痛,容易被忽略。
而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免疫性疾病,男女發生比例約 2~5:1,男性患者居多,好發年齡為 20 歲到 40 歲,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。
此病與先天基因「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(HLA-B27)」有密切的關聯,在台灣,95%以上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具有HLA-B27抗原。
家族遺傳也與HLA-B27息息相關,如果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且為HLA-B27陽性,其子女若也為HLA-B27陽性,罹病的機率約為20%;若子女為HLA-B27陰性,則幾乎不會發病,由於子女有一半機會從父母遺傳HLA-B27基因,因此整體罹病機率約為10%。
此外,在HLA-B27陽性的子女中,男性的發病率比女性高。這些數據顯示,HLA-B27是重要的風險因子,但並非唯一的致病原因,還需結合其他遺傳和環境因素進行分析。
僵直性脊椎炎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影響脊椎關節和周邊的筋,導致脊椎關節黏在一起,可能會造成脊椎僵硬與變形,因而失去活動度和產生其他併發症。
僵直性脊椎炎症狀:
全身不適:患者可能覺得疲倦、沒食慾,甚至出現發燒和體重減輕的情況,讓整體狀態變差。
腰部和臀部僵硬疼痛:症狀在晚上特別明顯,早晨起床時僵硬感最強,需要活動一下才能稍微舒緩。
運動後改善,但休息無效:活動可以幫助緩解疼痛,但靜止或長時間休息反而無法讓情況好轉。
脊椎變化:病情加重時,脊椎可能變得僵硬,導致背部像「撲克背」或出現駝背現象,影響姿勢和活動。
其他器官影響:疾病還可能波及眼睛(發炎)、肺部、心臟或腎臟,引起額外的不適或問題。
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,雖然無法完全治癒,但透過正確的日常照護,可以有效減輕關節炎症狀,改善生活質量,並延緩病情進展。
以下是關節炎患者應注意的幾個照護重點:
1.適度的運動
可幫助維持關節靈活性,減少關節炎症狀的僵硬感,但要避免運動過量,否則可能會加重關節的損傷,運動時應以不感到疼痛為原則,量力而行。
建議選擇對關節負擔小的運動,像是游泳、瑜伽、快走等,這些運動既能減少關節壓力,還能增強肌肉力量,進一步保護關節 。
2.控制體重
關節處會因體重增加而承受更多壓力,因此,維持健康的體重對於減輕關節的負擔是非常重要的,但要採取健康的減重方式,切勿過度節食而造成營養不足,因為缺乏必要的營養反而會影響關節健康,對紓緩關節炎症狀並沒有幫助。
3.適當的保暖及冷熱敷
溫度對於舒緩關節炎症狀是非常重要的,像是熱敷特別適合早晨或長時間不活動後,用來緩解關節的僵硬感,而冷敷在急性疼痛時,可以減少紅腫和疼痛,是非常實用又簡單的方法。
4.飲食調整
可以多吃含有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,例如鮭魚、’鯖魚、秋刀魚,這些對減少發炎很有幫助。另外,像是奇異果、柳橙、木瓜、番茄、胡蘿蔔、葵花子、糙米、小麥胚芽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,也能抵抗體內的自由基,減少對關節的傷害。
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(如乳製品、乾香菇)也很重要,有助於強化骨骼,降低關節負擔,同時,應減少精製糖和飽和脂肪的攝取,這不僅有助於減少全身性炎症,也能促進關節的長期健康。
對於痛風性關節炎患者,應避免高普林食物,如海鮮和動物內臟,以降低尿酸濃度並減輕關節疼痛,還需保持每日充足的水分攝取,促進尿酸排泄,對改善症狀非常有幫助。
此外,也可以考慮補充葡萄糖胺(Glucosamine),這是一種支持關節軟骨健康的營養素,能幫助減緩關節疼痛和僵硬,特別適合有退化性關節炎症狀的患者,不過,建議在補充前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,以確保安全有效。
5.使用輔助工具
支架、拐杖、助行器等工具,可減輕關節壓力,保護受損部位,減輕關節炎症狀帶來的不適,也能防止跌倒的風險。
6.心理健康管理
壓力也是一個會加重病情的影響因子,尤其是長期的疼痛不僅會影響身體,也會對心理造成負擔,而心理狀態又會進一步影響生理健康,建議可以與家人朋友分享感受,或是參加團體諮商,獲得心理支持與鼓勵,以利於病情的改善。
7.定期就醫與治療
定期看醫生,按醫師建議使用抗發炎藥物、止痛藥或慢性病控制藥,切勿擅自停藥或過量使用,並監測病情進展,調整治療計畫。
認識關節炎症狀及其類型,是守護行動自由的第一步。
儘管這些關節炎症狀可能帶來挑戰,但只要積極管理、持續注意,生活質量仍然可以保持在高水平。
關節的健康不僅關乎行動力,更影響整體幸福感。從現在開始,用心照護關節,讓每一步都輕鬆自在!
參考資料:
https://org.vghks.gov.tw/air/cp.aspx?n=911769c440ae6781&s=2191B91A32BEBB79